无尽的生死斗——《众病之王》读记
读完《众病之王》陆陆续续花费了我两个半月的时间。虽然大都是在地铁上的零散空闲,但对一本书来说,这也是一段相当长的过程了。读完最后两章,在豆瓣阅读的末页打上五星之后,我不自觉地长舒了一口气。我对自己的记忆力十分不满,书中很多细节在脑中都已模糊不清,但这一刻却依然有一种经历过漫长的历史,终于从另一个世界中抽身出来的错觉。如同见证过朝代更迭的老人,也许很多往事都已消散如烟,但历史的车轮已经在皮肤和灵魂上都碾下无法抚平的辙痕。
作为科普书籍,这本书的类型与大名鼎鼎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有些类似,抛去晦涩艰深的技术细节,这本书更偏重讲述人类对癌症与肿瘤的研究史。用作者的说法来说,这是癌症的传记。但和《上帝掷骰子吗》也有明显的不同。《上帝掷骰子吗》中讲述的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是科学史上的时代骤变,它强有力地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推向了另一个高度,但民众却对此知之甚少,也并不认为自己的生活会因此而有什么变化;而相对的,人类对癌症的研究却攸关每个人的健康与生死,甚至关系到人类这个种族的未来,每个人都在关注“致癌”和“抗癌”的食品,但讽刺的是,长久以来,这些研究都在缓慢又无力地前行,甚至可以说在与癌症对抗的大小战役中我们实际上是败多胜少,即使是那些胜利,也大都赢得不甚光彩。
一直以来,癌症如同是笼罩在黑雾中的死神,当看到他朝着自己缓缓而来,很多人会抗争,逃避,但最后也只能放弃与接受。其他疾病不同的是,它似乎并不急于夺人性命,而是在享受杀戮的过程。它带来的恐惧较于它带来的死亡更令人痛苦。如此一来,也许相对死神,它更像是看守阿兹卡班的摄魂怪。在与它的斗争过程里,病人也会经历更多的不甘于屈辱。
然而这样一个死亡的象征,却与生命对生存的渴望脱不开干系,甚至可以说它就是来源于永生的细胞。这种矛盾似乎并不少见,病毒需要宿主的细胞环境才能繁殖,但病毒的繁殖又会杀死细胞;菟丝子需要缠在高大的木本植物上获取阳光,它的缠绕又会导致树木的死亡;肿瘤就像是将人体当做培养皿放肆生长,而它自己的死亡也会随着人体的死亡到来。这些行为似乎是一种暗示,相较生存,繁殖才是生物的第一要义。求长生的人类是误入歧途的一边,而癌症本身则宣告着要修正这个错误。
书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古代的历史中似乎鲜有对癌症与肿瘤的记录。一方面可以解释为当时对癌症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而将这种疾病诊断为其它;另一个解释则是,癌症本身就是随着人的衰老而出现。如果把癌症的诱因简单地看做基因突变,细胞每次分裂的突变几率是0.1的话,分裂一百次都没有突变的概率就是0.9^100=0.000027。也就是说,活的越久,就越容易被来自身体内部的力量杀掉。它一只都存在,只是人类的平均寿命还没有长到足够遇到它。它就像是音障,或者更玄一点,像是文明的大过滤器,静静地等待人类撞上去。
出于人对健康与生命的渴求,医学自然而然的是备受关注的应用科学。因此所有与医学相关的事务,都更加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注视。在对癌症的研究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室中的科学家。《众病之王》在向我们讲述人类面对这项疾病的反应时,花费了颇多笔墨来描写科学家以外人群的反应。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诊疗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甚至是患者,每个群体都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从自己的角度发起进攻。即使在科研工作者的群体内部,和物理学相比,也有更多的跨域和合作。广为人知的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都不是医学本身的成果,而是其他学科的进展给带给医学的收益。这看上去就好像是一群人相互扶持着穿过一片沼泽,为这次旅程添加了更多的人情味和团结感。而这样由各行各业在背后共同支持的癌症对抗,也让它更像是一场真正的全面战争。与《上》中的描写一样,这场战争中也离不开众多闪耀的英雄人物。他们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甚至有不少人本身就死在癌症的刀下。但他们的天才与努力,却确实地将西西弗斯的石头向上推进。
对于癌症的治疗,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令人困惑。因为人们并不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正如作者的一个病人所说:
我可以接受治疗,但我必须知道我对抗的敌人是什么。
历史上的研究者也曾经怀疑对病理的研究是否有助于对癌症的治疗。因为这种研究是缓慢和难有成效的,很多时候远不如鸡尾酒和手术刀更有意义。我们可以看到从古至今,很多对癌症的治疗都是出于试错机制,无论是激进的彻底乳房切割手术还是鸡尾酒化学疗法,都是根据治疗手段和病症现象的变化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我们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手法生效,也不知道什么导致它们失效。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像传统中医的诊疗方法,将疾病看做一个黑盒,上面有一些开关和亮起来的灯,我们只知道按下一些开关能关掉灯,但不知其因,也不知其代价。这些手法往往来自经验和尝试,但并不是现代科学的做法。也许这种试错能解一时燃眉之急,但也可能是饮鸩止渴。好在在书的中后段,我们能看到对肿瘤的研究终于回到了现代医学的范畴。人类正在尝试更加深入地理解敌人,提出更加合理的进攻手段。也许还需要很久才能攻下一座城池。也许不需要那么久。也许这条路并不是最正确的,但我想,至少这不是错的。
在本书中,还有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人群,病人。
科学需要实验。医学也需要。但在面对癌症的时候,病人本身成为一种实验资源被研究人员争夺。与其他实验不同的是,实验本身意味着希望,而实验失败则往往意味着死亡。这是一种非生即死的境地,收益与代价都是生命。这让很多研究都变得不那么单纯。实验结果也不只是冰冷的数字。
当晚我对着名单独坐,回忆那些名字和面孔,直到很晚。如何纪念一个病人?这些人已经成为我的朋友、我的交谈对象、我的老师——就像是另一个家庭。我站在桌旁,好似参加一场葬礼,双耳因为激动而滚烫,双眼充满了泪水。我环视周遭空荡荡的桌子,意识到过去的这两年,是如此迅速地重塑了我们七个人。
如果说人类与癌症的对抗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那么这些患者与癌症的相遇就像是命运的遭遇战。这让我想起村上的《地下》,有些人与平常一样上班,有些人因为一些事情错过了上一班车,有些人挤进了与平时不同的车厢,这些无足重轻的举动都带来了命运的巨变。癌症的诊断也是一样。一切如常的夜晚,突如其来的目眩与呕吐,一张诊断书,就轻易地把一个普通人拉入战场。我也曾想象过如果自己置身其中会是怎样的情景,但我知道不论我如何想象都是徒劳,终究是纸上谈兵。病人所经历的治疗过程往往是无尽的痛苦甚至是无尊严的。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家庭,社会,甚至是自己内部的压力,让人怀疑自己对生存的执着是否合理。这注定是一段寒冷黑暗的旅程,但也正因为如此,所有书中所写过的,以及书中没有写过的病人,他们都是令人尊敬的战士。一如书中最后结尾所记述的患者杰曼:
她的轻松是练习过的,她的笑话是排练过的。她的疾病曾试图羞辱她,让她变成无名小卒,让她看起来一本正经,判定她难看地死在一个离家千里的冰冷的病房里。但她用报复做出回应:她总是抢先一步,努力以智取胜。
杰曼用尽了自己智谋和反抗力,用最后的勇气与尊严接受了自己的失败。
但她为自己争取生命抗争精神,是通向最终胜利的一声号角。我是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