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奇怪的道理:上古神迹

Contents

在各种故事中你常常能看到以下情节下:

  1. 这是有强大力量的上古神器。
  2. 他找到了遗失了几百年的武功秘籍,练成了天下无双之技。
  3. 古籍中记载了毁天灭地的力量,但再也没人看到过。

你可能无数次想吐槽这不科学,技术最是随着时间发展的,古代的技术怎么会比现在的还要强?今天想说说这个事。

先从一些有名的人说起,比如笛卡尔、牛顿、达芬奇、阿基米德。他们是科学的先贤,但与现在不同的是,他们往往是在多个领域(甚至不只是科学领域)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但不难明白的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想在_一个_领域取得突破性的研究都十分困难。

芝诺¹曾经把知识比喻成一个圆,圆内是已知之地,圆外是为止之地,以此来表明「知识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有人借用这个比喻(以及这里),

把学习当做从圆心到圆弧的旅程,而当你读完大学,也许都还没有接触到圆弧;而很多学科的博士花费一生的精力,也只能把这个圆弧向外拓展一个小小的凸起。 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球」²。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想在一个学科拓展已知领域,意味着他首先要走到圆形的边缘,也就是他要掌握大量前人已经获得的知识。可以想象,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个过程会越来越漫长,也越来越困难。因此,现在的科学家已经很难像古人一样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涉足其他领域,而且会越来越难。因此现在才有很多跨学科的研究合作,来弥补每个学科的人在其他领域的知识缺失。

但我们要面对一个问题,总有一天,这个知识球实在过于庞大,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想从圆心走到圆弧都变得不可能。这意味着,科学并不是能永远发展下去的。

当然,乐观地想,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的学习工具和学习能力也会进步。但我们无法保证这种「进步」的速度总是比知识球扩张的速度发展快。所以这种乐观并不能长久。

那么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我们不在从原点出发,而是从中间开始。比如数学,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勾股定理是正确的,但并不关心它为什么是正确的。我们只需要记住重要的结论,而不需理解它背后的所有知识,来减少从圆心到圆弧的距离。

这样一来,实质上,这些只是和「电视机的遥控器」或者「微波炉」并没有什么区别了,他们是一些「科学成果的高层应用工具」,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只是知道可以用。 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1. 这时候,知识不再是「知识球」,而变成了某种形态的「知识环」。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掌握距离圆弧一定范围内的知识,而随着知识球的扩张,从原点到圆弧之间的某个部分会渐渐被人遗忘。
  2. 越是基础的东西,它就会越灵活,应用也会越广泛。而越是上层的东西,他就越方便,但也就越局限。

好了,我们说回最开始的话题。设想这样一个世界,科学用这种姿态发展了很长时间,这个时代的人对科学成果习以为常,但古代的人看来,这些科学就和魔法无异,这也就是魔法的诞生。这是小说中很常见的情节了。

但我们让科学再发展一些,知识球已经转换为知识环。中间那些被人遗忘的部分,就成为了现代人也无法理解的「上古科技」。

想象一下,一个人人学过如何生火,也会使用枪支,但却不知道如何制造枪支的年代。忽然有个人找到了中学的课本,里面记载了如何制作火药。他就可以摆脱枪支的局限,而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爆炸机关。也许同时代的人就会称他为「掌握了上古魔法的地狱火召唤师」。

武侠小说中的「内功」「外功」,比如华山的「剑宗」「气宗」,实际上是「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本质上都是通过精神观察来控制存在状态的坍缩。有人通过阅读古籍发现了这一点,实际上是掌握了量子力学的基础,于是就开发出「乾坤大挪移」和「吸星大法」这种能量传输技术,被人称神。

这解释,是不是非常科学。

[1] 芝诺有个著名的悖论叫「芝诺飞箭悖论」,大意是「一支飞行的箭每一个瞬间都是静止的,所以不存在运动的箭。」这个悖论被用在了量子力学中叫做「芝诺效应」,前几天那个犹如神迹的「反事实量子通信」就是基于「芝诺效应」实现的。

[2] 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说法是在《未知之地的物理学》